在战争年代,某些部队和干部留在后方并非因其武力不足,而是出于形势的需要。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陕北地区作为后方基地,驻扎了一些留守兵团,包括770团、718团,以及警1到警7团等。他们肩负的重任是保护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当其他战士奋勇冲锋,在前线拼搏时,这些留守部队的指战员们则在原地坚守,以防国民党的骚扰,遏制日本军队向陕北的侵袭。像770团团长张才千、718团团长文年生,以及警二团团长周仁杰和警四团团长陈先瑞等,他们在红军时期曾担任过师长,抗战期间转任团长,且在这个职务上任职时间相当久远,而前线同级将领则早已晋升为副旅级或旅职。
比如,张才千在1944年调往豫西前线作战时,从团长升为旅级指挥官。提到周仁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红军第六军团的师长,自1936年抵达陕北后,基本上十年间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在抗战爆发前,他驻守于三边,到了1939年则转移至陇东的环县和曲子一线,与385旅协同作战,负责西南方向的防卫工作。
留守部队的核心职责包括剿灭土匪武装,防止国军的挑衅,以及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鼓动群众,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和生产等。从任务的严肃性来看,绝不能掉以轻心,尽管在军事作战的方方面面上,实际战斗并不频繁。
为了进一步提升营以上干部的政治和军事素质,留守兵团开设了军政干部研究班,每期持续半年。许多干部便前往延安学习军事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课程。后方的部队实际上都渴望能上前线作战,当得知自己被留守的消息时,许多指战员心中难免有些不满,尤其是待久了的干部,更是对此心有不坦。对此上级领导实际上已经察觉,毕竟边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后方,只有后方稳定了,前线的战士才能安心得全力以赴作战。前方需要人才,后方同样也亟需优秀的干部,二者之间的关系亟待妥善处理,而顽固派的敌对活动仍未停止,留守后方的责任显得尤为重大。
展开剩余53%1943年寒冬时分,周仁杰已在警备2团工作了整整六年。此时,留守兵团与晋绥军区的部队合并,成为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老首长贺老总两次召见他,征询意见,让他担任警一旅副旅长兼警8团团长。
若是周仁杰在前线作战,或许早已升为旅长,但由于后方部队的扩编与减员较慢,他的晋升机会相较于前线的将领而言仍有所差距。在接到提拔的机会时,周仁杰却向老首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现阶段陕甘宁边区相对和平,战斗较少,恳请离职以前往党校学习,提升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
对于他的请求,老首长深情地回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指出这几年不见,周仁杰的进步显著,去党校学习这个想法很好。最终他得到了批准,离开警2团,前往党校的第二部第五支部学习。
此后,周仁杰在延安专心学习,直到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前线,担任冀中纵队的旅长。上级命令他带领部队前往承德接收武器,正好赶上了承德保卫战,便决定留下与敌作战。由于1946年1月13日签署了停战协议,此后几个月局势相对平静,纵队的一部分回到冀中,周仁杰所率领的部队则划归冀热察军区,后来又编入东北野战军11纵队,参加冀察热辽及东北的一系列重要战役。
发布于:天津市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