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乒超联赛,基本上所有的队伍都是由各地的大集团开办的俱乐部。
上海队是上海地产开办的,而山东队就是由赫赫有名的魏桥集团所创办。
要说山东魏桥那真是不得了,基本上没有山东人不知道的,它不做地产、不碰金融,仅靠实业就年赚5500亿!
不仅如此这家集团还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的记录,可以说是山东人的骄傲。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位名叫张士平的男人开始的。
张士平与魏桥
张士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出身农村,学历初中,但他的经历绝对能让所有看过的人都夸一句“励志”!
他17岁扛起棉包进入油棉厂,从棉包到创业,从创业到首富,靠着埋头苦干成就了传奇。
上世纪70年代,张士平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油棉厂,放在别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个必输的结局,但张士平偏生不信邪。
他先砸钱上设备,再改革工人计件工资制度,连不干活的“混子”都劝退,这种狠作风把油棉厂扭亏为盈,短短三年实现行业利润第一。
除了管理上的赏罚严明,张士平对于商机的把握也是非常敏锐的。
棉花卖不动了?干脆开毛巾厂,再建纺纱厂,把纺织链条下游打通到底。
纺织厂规模大了又遇到限电?他就搞自备火电电厂,直接把电价压到比国家电网低三分之一。
他不碰地产、不搞炒作,坚持靠实业赚钱,被同行们封为行业的“山东精神”。
在纺织业拼杀出头后,张士平又盯上了电解铝这个能源吃紧的行业。
他之所以敢下手,就是因为自备电厂的电价便宜,魏桥不管干啥工业,都有自己的成本优势。
要知道电解铝最怕的就是电费高,张士平这一手直接熬死了无数竞争对手。
2004年,魏桥的电解铝项目,中国宏桥正式起航,上下游链条全面打通,从铝锭到铝板,从氧化铝到高精铝带箔,魏桥横扫行业。
这还不够,2014年,魏桥产量直接成了全球最大的铝制造商。
这时候的张士平早已身家过百亿,但他的个人生活跟山东农村大爷没啥区别。
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和铁皮柜,穿着朴素,吃饭也从不浪费。
赚来的钱除了砸进研发项目里,就是用在员工福利上,盖宿舍、建学校……公司上下都说他的好。
如果一定要给张士平取个外号,那就是“中国最质朴的地区首富”。
张波的新时代
2018年,张士平因身体原因退休,把集团交给了儿子,一年后他因病治疗无效后去世,享年73岁。
而此时他留下的山东魏桥,也迎来了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火电污染太严重,巨大的整改压力砸在魏桥头上,让魏桥多年赖以发展的自备火电面临关停局面,损失高达百亿。
从前靠着低价电力做出优势的魏桥,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不过张波并没有止步不前。
他果断调整战略,将魏桥大部分的产能搬到云南,靠水电解决环保问题,这个“搬家”的操作,给魏桥换来了喘息的机会。
在化解危机之余,张波开始物色新的增长曲线,经过层层对比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
这决策乍听像跨度巨大,但其实魏桥早在汽车轻量化领域深耕多年,铝合金替代钢材、减重节能,这种低碳趋势正好是铝产业的天命。
从铝水到一体化生产,魏桥不仅自己干,还豪掷十亿美元和合作方联合推出首款量产车,极石01。
这款车不仅是魏桥跨界造车的试水,更是宣告了一个“山东首富家族”的进军野心。
魏桥造车,怎么看都像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汽车行业不仅血腥淘汰赛,还有资本、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之间的修罗场。
魏桥虽然掌握了铝合金车身从源头到加工的优势,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系统、软件生态等恰恰是它的短板。
这意味着张波的造车计划,要面临行业顶级难度,但魏桥和其他玩家最大的不同,是它有实业基础撑腰。
相比那些烧投资人钱的新势力,魏桥的现金流稳定,试错空间更大,它可以走慢一点,但底气足得多。
真正的挑战,还是如何在保住铝产业这个老本行时,把新能源造车做成新的支柱业务。
张波定下了年产“五十万辆、千亿产值”的目标,不仅关乎家族决策,更关乎十几万员工的饭碗,这场奋斗,关乎制造业的未来。
从最实际的角度来说,进军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一步险棋,强如雷军这样的营销大师,在这个赛道依然是战战兢兢。
新能源的赛道上强者如林,没有过硬的技术,和超水平的营销手段,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岂止是难如登天。
但对于立足实业几十年的魏桥来说,他们从不怕困难,未来做出一番成绩也未尝不可能。
结语
从毛巾厂到全球铝业巨头,再到新能源汽车,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跨时代尝试,更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
当时代潮流变幻时,有人急着抢噱头,有人埋头深耕。
历史总证明,那些走得长的人,往往是后者,魏桥接下来的这段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