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各地坚持茶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稳定茶园面积,优化生产布局,推进老茶园改造,不断提升茶园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生产技术水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通过深挖多元化市场需求、优化产品服务供给、推进品牌升级等举措,实现了茶产业的稳健发展。同时,行业仍然面临很大困境,消费需求复苏缓慢、名优茶销量减少,为此,企业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寻找新突破。“去年,各级行业社会组织、骨干茶企积极主动应对新形势、新需求,茶叶内销情况呈现稳中有调态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茶饮带动袋泡茶快速增长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全国19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行业组织的调研,去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349.52万公顷,同比增加6.21万公顷;全国干毛茶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去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49.91万吨,同比增长4.78%。与此同时,由于名优茶销量减少,导致全国茶叶内销总额3257.55亿元,同比减少2.66%。
面对产业各种不利条件,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实施关于打造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各级行业社会组织、骨干茶企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应对新形势、新需求,认真办好“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在持续加强营销推广的同时,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寻找新突破。
“新一轮茶类板块轮动已开启,以茉莉花茶为主的花茶类以及花草茶、调和茶成为新亮点。”在王庆看来,名优茶开始呈现价平量调态势,茶品消费逐渐回归品饮属性,其健康、养生、易调和、便携等特质备受新一代消费者的追捧,新茶饮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配方型袋泡茶快速增长。
在渠道方面,品牌专营店集展示、体验、服务、获客等功能于一体,销售情况持续向好,销售业绩均增15%以上;同时,专业市场的展示、集客、比价等功能进一步弱化,运营模式亟待优化,销区市场承压较大,牵动产区市场交易不佳;值得一提的是,商超卖场依托自有品牌,有望形成茶叶流通快速增长的新通路。与此同时,电商板块继续稳增,传统电商保持稳定,直播电商优势显现,去年全国茶叶网上零售额约370亿元,同比增加6%;其中,直播电商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增加10%以上;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加强新品推介与品牌宣传,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多元“茶+”跨界混搭形式持续出新,同时还加强数字化营销,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渠道拓展消费客群,借助社交媒体营销吸引年轻消费者。
变革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
“产业变革是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良性调整,正在成为各地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王庆介绍,全国茶叶生产大省已经积极开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如陕西、湖北、云南、福建、广西等省区以5G物联网监测墒情、气象等指标,优化灌溉及病虫害防控策略;福建运用遥感卫星监测茶树生长、茶园环境;浙江试点精准采摘机器人;云南研发适用高原山地的离线分级采茶机器人;云南、福建建设数字化交易平台,提升茶青交易效率;河南、福建、云南、广西、安徽、海南、浙江、湖北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产销全链条数据,增强消费信任。
在育种及栽培技术创新方面,国家级育种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徽、云南借助'实践十九号'卫星开展太空茶种培育;湖南通过整合容器苗种植、起垄覆膜、精准施肥、科学修剪等系列措施缩短茶园建设周期至1年。”王庆对近年来茶产业取得的科技进步频频赞许,如福建建成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试点茶园碳票质押贷款;浙江建立碳中和茶叶生产示范点,完成全国首单茶园碳汇交易。
云南通过科学修剪、豆科间作等措施复壮衰弱茶树;云南、安徽多家茶厂以风光供电等手段抵消生产环节碳排放。同时,绿色防控、土壤治理等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创新,严格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王庆认为,尽管消费乏力使名优茶销售不旺,改变了传统消费格局,但新茶饮、茶饮料、茶食品及深加工等行业的崛起,有效承接了量能释放,名优茶与大宗茶在量比上呈现此消彼长态势,工业用茶量稳步扩大,生产结构变化愈发清晰。此外,深加工技术的革新推动了传统茶叶种植园区向产业综合园区转变,形成高产值农业全产业链。
如今,河南一些商超采用原产地直供模式,实现价格透明化;江苏部分企业联动京东超市,通过京东自营渠道销售原产地春茶。
在资本运作方面,云南成立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牵头联合民营茶企和茶叶初制所;广西通过茶园土地流转整合资金,用于完善配套设施;贵州允许茶园经营权分割登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茶园认领。茶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还带动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去年“,共享茶厂”“茶保姆”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福建、浙江等省开始启动。
在王庆看来,产业变革值得肯定与推动,但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与产业痼疾仍需业界关注。(记者杨晓晶)
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