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洪宗洲 采访:杨水明
《半生的专注》
洪 宗 洲 Q & A
摄影与摄像:洪老师,您用手机拍摄人像堪称一绝,不仅形神兼具、出片迅速,还会为照片配以藏头诗。您在摄影、诗词、管理等多个领域游刃有余,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影响力,令人钦佩。能否谈谈您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同的领域融会贯通的?
洪宗洲:摄影与诗词都是人与人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它们能打破社交壁垒,即便不拍照,通过观察和交流也能找到共同话题,实现从“破冰”到“交心”的跨越,帮助建立深度关系。有一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早年我因工作失误被主管约谈,本是以“负荆请罪”的忐忑心情见面。但在谈话过程中,我为主管拍摄肖像并即兴赋诗,没想到这一举动迅速化解了矛盾。主管不仅不再追究,还冒雨驱车送我们到停车场,后续更是主动给予我工作上的支持。
展开剩余92%《英都拔拔灯》
摄影与摄像:您长期专注于英都拔拔灯等非遗文化的拍摄记录,在您看来,摄影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洪宗洲:摄影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视觉存档、传播破圈和价值赋能三个方面。通过镜头,我们可以定格英都拔拔灯的仪式流程,留下珍贵的视觉文献;以纪实与艺术结合的表达,呈现非遗背后深厚的人文精神,让静态影像承载动态的文化记忆。这些摄影作品通过展览、出版物、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突破地域与文化的限制,还能用于文旅宣传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摄影与摄像:您有着丰富的摄影经历,远征南极北极,多次前往非洲等地,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您行摄的背后,是怎样的需求?
洪宗洲:学习的意义不在于用多少,而在于学多少。就算明天生命结束,早上学到新东西也是幸福的,学以致用最好,学习本身就有价值。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行能有更多体会。
行摄60多个国家,更多的是透过眼睛,透过镜头,内心能得到洗礼,清洗杂质。赶路时观察不同的人,不管是卑微的、富有的,还是当官的,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他们的心灵是赤裸的还是充盈的,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从他们的内心折射中,了解不同的人,开拓思想,感受多样人生。
我去过非洲十七八次,有次从塞舌尔回来三天就又去埃塞俄比亚,很疯狂。非洲的贫穷让我想起70年代初的童年,孩子不懂生命珍贵、也不怎么讲卫生和礼貌,勾起儿时记忆。
每到一个国家,会先了解当地宗教信仰,比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是教人向善,有信仰的地区更具安全感。有一次,在东帝汶迷路时,拿着房卡向当地人求助,一位骑摩托车的男子主动带路20-30公里,把我送到临近酒店100米处,我拿50美元感谢他,他拒绝收取,这是宗教信仰带来的善意。
《祈祷》
摄影与摄像:行摄不同国家,您偏向于风光还是人文?出发前会做攻略吗?
洪宗洲:我偏好人文摄影,相比风光摄影,人文摄影更具独特性,面对不同的拍摄对象,抓取的瞬间、构图、表情、内涵都有差异,且可在任何光线条件下创作。
我喜欢真实的人文,追求常人看不到的视角,避免常态的站立拍摄,会选择有地域特征的面孔,比如在印度拍苦行僧的妆容、神态,体现独特的人文。
出发前我拒绝提前做功课,旅行注重未知与探索,这才是真实旅行的意义,比如去南极时,临登船才买保暖内衣,提前准备充分会失去惊喜感。
《百年百赞》系列
摄影与摄像:作为泉州市摄影家协会的领头人,您主持并拍摄的《百年百赞》专题获得了巨大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洪宗洲: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希望通过拍摄百岁老人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展现他们历经从封建半封建时代到新时代的亲身经历,感受社会的翻天覆地变化,他们最有话语权讲述百年间在党的领导下的感动与美好。拍摄时,老人们纷纷表达对党的深厚情感,直言“给共产党点100个赞都不够” 。当时,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拍摄百岁老人不可行,理由是老人目光呆滞、疾病多,且部分家属因封建思想,担心“魂被勾走”,不同意拍摄。但我热衷于挑战“不可能”,此前我曾在菲律宾成功抓获A级通缉犯,也在治安较差的地方用手机隐蔽拍摄真实生活,融入当地记录贫困现状。这个项目最终完成了160位百岁老人的拍摄,我亲自前往高山、海边等地,同时各县区也协助完成部分拍摄。展出时精选100名精气神良好的老人照片,在中华世纪坛全国性展览中展出,社会反响热烈。我始终认为,好的作品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百年百赞》系列正是如此。
《世遗泉州 · 献礼华年》
摄影与摄像:您的摄影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使用的设备从大画幅相机到手机,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世遗泉州·献礼华年》用大画幅相机创作,被闽台缘博物馆收藏;而您的手机摄影作品,同样震撼同行。您是如何开启手机摄影之路的?
洪宗洲:我用手机在南极拍摄风光肖像时,开启了手机摄影之路。起初在图片平台投稿,作品常入选全国赛并获无数奖,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2017年,我用华为P20 Pro拍摄泉州老城,照片制成2.4米长画作,作为评委作品参展,震撼了评委会主席,这张作品现在还挂在我家客厅。在一些不适合直接拍摄的场合,手机的隐蔽性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认为摄影人不拍照,就像士兵上战场不扛枪。目前我拍摄的图片约有300万张,现在我较少盲目拍摄,更倾向于有主题地创作,处于养精蓄锐状态。此外,我现在也开始涉足文艺评论和诗词创作,诗词与摄影相似,都能激发情怀、感动人心。
摄影与摄像:看来手机已经成为您摄影创作的重要工具,是您手中的枪。
洪宗洲:是的,现在习惯用手机记录生活。就在前几天的早上,我用手机记录了92岁堂哥被扶上救护车去医院的瞬间。堂哥生病,死活不肯去医院,5天未进食,仅靠诊所打点滴维持。家人劝说无果,昨晚家人求助我帮忙送医,一早我联系救护车,医护人员连扶带扯将其送上车,到医院配合治疗。
早年行摄60多个国家,也常用手机抓拍,手机拍摄可伪装,避免被拍者因相机镜头产生紧张情绪。例如假装拍灯或其他物体,待对方放松后再转向拍摄,或开启无声模式,在对方放松时抓拍真实状态。拍肖像时,多数人会因镜头紧张导致头后仰、手僵硬,通过交流引导放松,等到他进入自然状态时拍摄。
摄影与摄像:《哭泣的女孩》是您的代表作,背后感人的故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哭泣的女孩》
洪宗洲:有一次到山里采风,我走进一座破旧石头房,看到一个5岁女孩在哭泣。了解后得知,这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家庭。主人原本育有二女一子,儿子因高烧脑损伤离世,二女儿招婿后,女婿30多岁也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孙女,家中仅剩下母亲、女儿和两个孙女,全家靠低保度日,经济十分贫困。2016年3月,闽南正值梅雨季节,持续春雨导致房屋漏雨,全家生活陷入绝境。我决定发起建房救助,带头捐款并发动影友募捐,还与村镇沟通,解决土地和建房难题。从决定建房到完工,仅用了半年时间,赶在2016年9月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前,他们搬进了两层新楼房。后来台风导致旧房一间卧室倒塌,幸好提前搬迁,避免了生命危险。搬入新房后,老母亲从疲惫抑郁变得面带笑容,两个孙女也从自卑怕生变得阳光自信,如今都已参加工作。
志愿服务到安溪白赖乡山区为行动不便老人拍摄标准照
《红帆》
摄影与摄像:这个故事太感人了!从拍摄记录到发起救助,充分体现了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摄影除艺术创作外的社会价值。您不仅在摄影领域成就斐然,还涉足无线电、工厂、媒体、文化传播等十余个行业,并且都成绩卓著。更难得的是,您在这些领域大多是无师自通,能谈谈您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吗?
洪宗洲: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25岁时通过自学考取了福建省电子工程师职称,打破了科班出身的限制。我拥有三个自主考取的职称,近年还新增了“群众文化”职称,服务家乡基层。我善于观察他人长处,通过“偷师”学习。在摄影上,我没有正式的老师,全靠实践琢磨各种创作手法。我曾担任全国性影赛评委,得到“小专家”的认可。在印尼巴东的“奔牛节”,我用慢门追随拍法创作作品,2021年牛年以《牛运亨通》为题展出,作品登上《中国摄影报》头版,还与摄影界大咖交流技法,启发他在冬奥会拍摄中采用类似手法。这种拍法通过动静结合拉长时间维度,展现多个瞬间的动态感。《红帆》是我在蔡国强泉州无人机烟花表演现场,利用多次曝光手法创作的作品,克服了天气与活动限制,蔡国强看完后非常喜欢,还特意让助手送来红包。
《牛运亨通》
《牛运亨通》
摄影与摄像:近年来,您在家乡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多精力,能介绍一下以您名义命名的四层阁楼“望都阁”的情况吗?
洪宗洲:“望都阁”历时五年建成,是全国第一个以摄影人名义捐建的阁楼,李舸主席题写 “送目瑶台”。我们的“素月孤洲”摄影主题公园是全省首个摄影主题公园,入选泉州“5个优秀示范案例”,还被列为福建省新时代文艺示范基地示范点。目前,我们正在推进董林古码头建设,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内驿始发地,预计投入超700万元。
我出身贫困,小学三年级时,父亲让我辍学学编竹筐,我哀求母亲后,她给了我10斤大米,我拿到镇上卖了3.7元交学费,从此再未向父母要过钱。10 - 14岁时,我摆地摊卖连环画、收购废铜废铁,还用橡皮泥刻“标识章”记账分利,赚取人生第一桶金;14岁因家庭变故开始打工,学手艺时还因机床事故在手指留下伤疤;不到16岁办工厂,后转行做无线电;23岁时,我配合当地政府文化事业发展,捐资建设有线电视台。2002年,32岁的我为母校南安三中捐建了第一栋艺术馆,拒绝以个人名义命名,坚持使用“南广艺术馆”这个名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馆名。
《送目瑶台》
《望都阁》
摄影与摄像:我们常说“人品即作品”,您的摄影风格“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这也是您的处世态度。
洪宗洲:我始终认为“名利是过眼云烟”,家中、办公室从不陈列任何荣誉牌匾;在祖厝重建、公益项目中,我也拒绝个人署名,一直秉持“能做事就是福报”,不求回报。这辈子我从未与人结仇,即便被坑骗数千万元,也没有起诉任何人,面对利益纠纷,我始终相信“吃亏是福”,以宽容之心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安宁。自童年起,我不欠他人一分钱,即便被拖欠债务也甘愿自行承担,视“清白”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牵头重建家族祖厝时,我出资最多却拒绝留名,仅同意刻上父亲名字;后来发现族谱中14代祖先与我同日出生,我觉得这是“使命传承”,“做好事”是我的内在使命,而不是外在炫耀。
摄影与摄像:您推动了泉州摄影事业的发展,获得各界好评,因“实在办事、不图回报”深受协会认可,被评价为“雷厉风行、思维敏捷”,在摄影创作、协会管理、家族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综合能力。您是如何平衡这些工作的?
洪宗洲: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认可。在用人方面,我秉持扬长避短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质。比如对协会中“计较型”人才,我安排他管理财务,利用其注重细节的特点,实现资源优化。担任泉州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务期间,所有因公出差费用我都不报销,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专注于宏观事务与创作。我有着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责任感,担任主席十年间,每次会议我基本是第一个到达。“德行”是我的人生核心,我认为财富、地位必须与品德相匹配,否则难以长久。我相信通过助人可以积累福报,“朋友是最大的财富”,虽然我出身贫困,但通过真诚交往积累了广泛人脉,各界人士主动来访,我与他们的关系并非依赖金钱维系。在生活中,我追求清淡饮食,注重健康,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深知过度追逐财富会导致“德不配位”。我希望以淡然心态对待名利,追求“活得通透”的人生境界。
《冬季的问候》
摄影与摄像:您的人生态度充满豁达、勇气与热忱,这份对生命的通透令人敬仰。
洪宗洲:生命意义在于经历的广度,而不是活了多少岁。 生命的价值在于“宽度”而非“长度”,我追求理想,追求人生经历的丰富,生逢太平盛世是幸运,如果能为理想付出,即便面临死亡也坦然。德雷克海峡又称“魔鬼海峡”,因常年遭遇12-16级飓风,海浪高达20米,历史上曾有无数船只在此遇险,人员遇难。我于2011年11月11日毅然前往南极,随后又赴北极,为理想冒险值得,即便可能付出生命,也是无悔。我这辈子,赶上大好时代,人生值得。
《即逝的天堂》
摄影与摄像:在极限环境中探索世界,用行动诠释对理想的热爱,这样的人生因挑战而闪耀。祝愿您继续在追寻中收获更多独特风景,每一次出发都能遇见生命的新意义。
洪宗洲:谢谢!
洪 宗 洲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全代会代表、福建省青年摄影协会会长、福建省摄影家协会青年艺术委员会主任、泉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兼书记、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主讲教授、泉州华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泉州市文化名家、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优秀工作者、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顾问、南安市慈善总会南广公益基金创始人,曾远征南极北极,多次担任省展和全国摄影大展评委,已有300多件摄影作品在全国及国际大展、大赛中入选、获奖,荣获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福建摄影金像奖、全国人才新闻工作摄影大赛一等奖等。
发布于:广东省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