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我们在之前提到过,大脑具有“欺骗性”。它产生的种种错觉,是我们的知觉系统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解释。错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错觉无处不在,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错觉现象:
1.缪勒 — 莱尔错觉缪勒 — 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是一种经典的长度错觉,由德国生理学家缪勒 - 莱尔于 1889 年提出。在下面这张图中,两条原本等长的线段,由于两端箭头的朝向不同,会让我们感觉箭头朝内的线条比箭头朝外的线条要短些。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是箭头朝外使线条所占空间大,而使该线条似乎延长了,相反箭头朝内则使该线条产生收缩感 。据试验报道,主观上错误估计量要比实际线长多 25% - 30%。
图片
缪勒 — 莱尔错觉
2.艾宾浩斯错觉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观察下面这张图,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黑色圆,其中一个围绕较大的圆,另一个围绕较小的圆,我们却会认为围绕小圆的圆看起来更大。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判断物体大小时,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参照物的影响 ,大脑会自动根据周围物体的大小来对比和判断目标物体的大小,从而产生了这种错觉。
图片
艾宾浩斯错觉
3.庞佐错觉庞佐错觉(Ponzo illusion)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在 1913 年提出。在下面这幅图中,两条水平线段其实是一样长的,但由于背景中类似铁轨的会聚线,会让我们感觉上面的线段比下面的线段更长。这是因为大脑会根据背景线索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大小,会聚的线条产生了深度的错觉,使我们的大脑推断出离我们越远的线段一定越大 ,而实际上两条线段是等长的。
图片
庞佐错觉
4.黑灵错觉黑灵错觉(Hering illusion),亦称发散线条错觉,由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赫林(Ewald Hering)于 1861 年提出。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两条平行的黑线,在放射线的干扰下,看起来中间部分向外弯曲,不再平行。这是因为放射线的存在歪曲了人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处理这些线条信息时受到了周围放射状线条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这种弯曲的错觉 。当双眼失焦再去看这两条平行线,又会觉得它们是直的。
图片
黑灵错觉
5.波根多夫错觉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中,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一种方向错觉,它的产生可能与我们对图形中线条的方向判断以及大脑对视觉信息的整合方式有关 。在下面这张图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错觉的存在,即使你知道这是同一条直线被平行线切断,但视觉上仍然会觉得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片
波根多夫错觉
6.冯特错觉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表现为两条原本平行的直线,在一些辅助线条的影响下,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这些辅助线条干扰了我们对直线平行关系的判断,使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产生了偏差 。下面这张图就是典型的冯特错觉示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中间的两条平行线在周围斜向线条的衬托下,似乎发生了弯曲。
图片
冯特错觉
7.菲克错觉菲克错觉(Fick illusion)中,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实际等长,但我们看起来会觉得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这可能与我们的视觉习惯和眼球运动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上下运动比水平运动相对困难一些,这种生理特性可能影响了我们对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长度的感知。
图片
菲克错觉
8.厄任斯坦错觉厄任斯坦错觉(Ebrenstein illusion)会让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这种错觉主要是由于图形中周围元素的分布和对比,对我们视觉系统产生了干扰,使得我们对矩形边的形状判断出现错误 。从下面的图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中间矩形的边好像不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弯曲。
图片
厄任斯坦错觉
9.运动错觉运动错觉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做运动的一种错觉。运动错觉与似动知觉联系十分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运动错觉与似动知觉概念相当。主要的运动错觉有四种形式:Φ现象(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运动后效。
图片
运动错觉
10.贾斯特罗错觉贾斯特罗错觉(Jastrow illusion)是一种光学错觉,发现于1889年。两个大小一样的扇形,记上方的为A,下方的为B。因为摆放位置的不同,导致欺骗视觉比较长边与短边,产生误差的现象。如概述图所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但看起来A比B要小。指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的一条比上面一条看上去会长一些;同样,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包含在下面的扇形环比上面的扇形环看上去大些的视错觉现象。
图片
贾斯特罗错觉
错觉产生的根源错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理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生理层面1. 神经系统的运作: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接收外界信息后,会通过神经系统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在这个过程中,神经信号的传递、处理和整合可能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错觉的产生。例如,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元对不同方向、长度、形状的线条和图形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当我们观察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时,这些神经元的反应可能会相互干扰,使我们对图形的感知出现错误。在缪勒 - 莱尔错觉中,线段两端箭头的朝向改变了神经元的反应模式,进而影响了我们对线段长度的判断。
1. 感官功能的局限:我们的感官在感知外界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视觉为例,眼睛的视网膜上存在一个盲点,这是视神经离开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几乎察觉不到这个盲点的存在,大脑会自动根据周围的视觉信息进行填补,这种填补过程就有可能产生错觉。此外,视觉的分辨率、色彩感知能力等也都有一定的范围,当外界刺激超出这个范围时,就容易引发错觉。在弱光环境下,我们的视觉敏感度会降低,对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判断可能出现偏差,把白色的物体看成灰色,或是将物体的形状误认 。同样,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也存在类似的局限性,这些局限都为错觉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心理层面1. 经验与期望的影响: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感官信息时,会依据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判断。当当前的刺激与我们的经验和期望不符时,就容易产生错觉。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比近处的物体小,这种经验会让我们在判断物体大小时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在庞佐错觉中,由于背景中的会聚线条给我们提供了深度线索,使我们基于经验认为上面的线段离我们更远,所以应该更大,从而产生了对线段长度的错误判断。再比如,当我们期待见到某个人时,可能会在人群中把一个身形相似的人错看成是我们要等的人,这就是期望心理对知觉的影响,导致了错觉的出现 。
2. 情绪状态的作用:情绪对我们的认知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方式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标准,进而引发错觉。当我们处于恐惧、焦虑等强烈的情绪状态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引发情绪的事物或情境上,对周围其他信息的感知变得不那么准确,容易产生错觉。
在战场上,战败的士兵由于极度恐惧,可能会把风声和鹤叫声错听成敌人的呼喊声,把草木错看成敌军的士兵,出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错觉 。相反,当我们处于愉悦、兴奋的情绪中时,也可能会对事物产生过于乐观或美好的错觉,比如在热恋中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恋人完美无缺,忽略了对方的一些缺点。
3. 认知偏差与思维定式:我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偏差和思维定式,这些也会促使错觉的产生。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在处理信息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对信息的误解或错误判断。确认偏差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我们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信息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时,就会不自觉地用这种看法去解释新接收到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并不准确,从而产生错觉。在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可靠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他有不好的印象,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我们可能会把他的一些正常行为也解读为不诚实的表现,这就是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觉。思维定式则是指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它会限制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在面对一些新的、特殊的情境时,思维定式可能会让我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和习惯去理解和判断,从而产生错觉 。
例如,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认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快,当我们看到羽毛和铁球在真空中同时下落的实验时,就会觉得与我们的认知不符,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思维定式对我们认知的影响。
巧妙利用的错觉在艺术和设计领域,错觉则成为了创意和美感的源泉。画家们常常运用视错觉原理来创作,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埃舍尔(M. C. Escher)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巧妙地构建空间和图形,创造出了许多充满奇幻和矛盾的画面,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维挑战 。在他的画作《上升与下降》中,一群人沿着看似合理的楼梯不断向上或向下行走,但最终却回到了原点,这种违背常理的空间构造利用了视错觉,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图片
《上升与下降》
在舞台美术中,视错觉更是被广泛运用。通过运用透视法或不同大小比例的布景,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感,增强观众的现场感。在歌剧《图兰朵》中,舞台设计师利用动态错觉,创造出迷幻的视觉效果,舞台上的大型转台和灯光变化,使得观众在看到旋转的舞台时,产生一种自己也在旋转的错觉,增加了戏剧的神秘感和观赏性 。
在室内设计中,视错觉可以用来优化空间感。当居室净高过低时,在墙面上选择垂直的线条、细碎的图案墙纸,铺满整个垂直的墙面,或者在空间内做一些纵向的隔断、向上的枝条装饰品,引导视觉主体视线向上增长,就能达到增高空间的视觉效果 。而将大量横向的线条运用在墙体上,能使墙面的宽度增加,达到横向增宽的视觉效果。在狭小的房间里,使用镜子来反射周围的环境,可以在视觉上扩大空间;利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也能改变人们对空间大小和形状的感知 。暖色调和明亮的颜色会使空间感觉更加宽敞和温馨,而冷色调和深色则会使空间显得更加紧凑和神秘。
重新审视我们的感知错觉,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大脑的运作机制。提醒我们,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总是完全等同于客观现实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