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初期,德军凭借出其不意的进攻加上苏联红军战力不足,使得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迅速展开。随着战事的进展,苏联在前线接连失利,失去了大片领土,德军的步伐一步步逼近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很快拉开了帷幕。
然而,德军未曾预料到,他们的胜利将会在莫斯科遭遇终结,而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敌人——苏联的极寒天气。事实上,许多德军士兵在严寒中丧命,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德军不伐木取暖呢?实际上,苏联早就切断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制约了他们的一切行动。
随着德军的节节胜利,苏联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出了充分准备。此时的莫斯科几乎已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下,德军的装甲部队以极快的速度向首都推进,一场围绕莫斯科的恶战已经无法避免。
尽管苏联红军兵员众多,但面对德军精准的战术和高效的配合,苏军始终未能有效阻挡德军的进攻。在此紧要关头,斯大林决定改变战术,打算通过苏联的战略纵深,采取拉锯战与消耗战来拖延德军的前进。为了争取更多时间,苏军改变了战斗策略,采取延缓德军行进的战术,尽力减缓敌人进攻的速度。
展开剩余78%最初,德军认为只需四个月便可占领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然而,苏联红军英勇抵抗,硬生生拖延了德军超过三个月。直到9月30日,德军才开始对莫斯科周围的一些关键地区发动进攻。在这宝贵的时间内,苏联开始了自己的反击准备。
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政治核心,还是重要的工业中心。为了保障战争不会破坏工厂生产,苏联提前将大部分重要的工业设备转移到安全的后方,并确保这些设备一到达就能迅速投入生产。而且,苏联动员了大量民众,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摧毁或带走德军可能利用的资源。木质建筑被拆除,石块被搬走,未成熟的庄稼被一把火焚烧干净,周围的树林也被砍伐一空。所有能够使用的资源都被尽力转移到后方,留下给德军的只有一片荒芜无人的土地。
当德军终于突破了苏联的防线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从这些地区获得任何补给。他们只能依赖自身的后勤来维持战斗力,但随着战线的延伸,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特别是苏联组织的游击队不断破坏这些补给线,给德军的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更让德军绝望的是,1941年冬季,苏联的寒冷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酷。许多德军士兵在严寒中丧命,这成为苏联在保卫莫斯科战役中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德军来自温暖的西欧,虽然那里也有寒冷的冬季,但与苏联的严寒相比,简直无法相比。德军的武器装备和坦克之所以在西欧地区能够称霸,主要得益于它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而一旦进入苏联,情况就大不相同。尽管苏联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但其公路多为土路,缺乏现代化的柏油路和沥青路,这导致德军的坦克在雨季容易陷入泥泞,错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当德军抵达莫斯科附近时,严寒的天气突如其来,德军很快发现他们的战车无法启动。经过检查,问题并非出在战车本身,而是因为战车的油箱缺乏御寒设计,导致燃油全都冻结,无法提供动力。于是,德军不得不将战车油箱包上棉被,以期保持温度,确保能够发动。即便如此,战车依旧无法正常运转,而士兵们也因极寒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斗。
在这严酷的天气中,德军士兵饱受冻伤折磨,许多人因无法抵御寒冷而丧命。当他们想要寻找资源来取暖时,却发现周围一片空旷,连一棵树都没有。为了保暖,德军士兵开始抢夺阵亡苏军的衣物,发现苏军的军大衣相对更保暖。在一些战斗结束后,许多德军士兵就像疯了一样,争夺那些从苏军尸体上剥下的军衣。
随着天气愈发寒冷,加之苏军对德军补给线的不断破坏,德军陷入了困境。没有后勤保障的他们,在饥饿和寒冷的双重打击下,失去了进攻的动力。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战车,将燃油拿出来燃烧取暖,但这种做法收效甚微。
相比之下,苏军则早已习惯了这片严寒的土地。他们的士兵更适应极端气候,而苏军的武器装备也有着比德军更强的御寒能力。随着天气愈发恶化,苏军开始了反攻。此时,德军士兵已是冻得奄奄一息,失去了战斗的意志,而苏军则乘势而上,将德军彻底击败。德军企图占领莫斯科的计划,也因此宣告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苏军靠气象武器击败德军》——中国知网 作者:魏庆
发布于:天津市无忧策略,成都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论坛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